古籍翻印,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字库级’古籍翻印”? 古籍刻本的字库级翻印 字库级古籍翻印的优点 让现代科技为中国传统文化服务 字库影印无需打字,清晰度超影印,原理 古籍字库级翻印优于影印技术详解 当代古籍翻印技术 已有影印,为何还要搞“字库级翻印”?
一部刻本古籍(一般指刻本,非活字本),扫描生成图像,PS适当处理(除脏、矫歪斜、去色、去杂点等)后,二值化,然后将其字符图像通过造字程序做成多重复字字库,再用该字库翻印该古籍,是之谓:古籍的字库级翻印。
既然已经可以用影像(翻拍或扫描的图像)翻印了,为什么还要多道手,费劲巴力地做成字库来翻印古籍?答曰:用字库翻印古籍,较之影像翻印更清晰;字库级翻印的古籍,其质量能达到精品水平;此外,通过做字库,还能达成该字体二次利用。
为什么字库级翻印比影印更清晰?
首先,用什么说明“古籍的字库级翻印比影印更清晰”?这个其实比较容易,你随便找本影印的古籍。打开正文,试比较正文和版权页印刷的清晰程度。如果没有版权页,比较页码序号也可以,因为这些地方当然都是用字库排印而不可能手写或原刻。不消说,你完全可以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纸张、油墨、印刷、装订等等都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字库比影印所印出来的文字更清晰。
什么道理?
古籍初印条件与现在现代印刷技术完全不能相比,无论是纸张、油墨、印刷方式方法等,皆为最低。结果便是黑度不够,色匀度不够(页面颜色有深有浅),字符边缘(边界)不清晰。粗一看,貌似字符、格线都有,但去底灰后,原来被底灰掩盖的杂色、脏点、断线、蚀刻之类就全都冒出来了(如图所示)。如果进一步地将影像推至二值黑白,字符边缘不实之处从原来彩色模式的或可忍受转为刀砍状锯齿。若想直接影印,又不想要这种刀砍状锯齿,最简单就是对“或可忍耐”的阶段彩印。不过很显然,无论怎样付印,这种状态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字符边缘不实”。
为什么要转黑白?翻拍后直接拿来印不挺好吗?我们现在的所有印刷采用的都是现代印刷技术(包括制版技术、制版机械、印刷机械、油墨、纸张等等一切)。要知道,我们现在已经绝不可能采用什么别的印刷技术了,说什么仿古拓印等,噱头而已,不能真用或不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现代制版印刷技术基础是颜色的精准(数字化)控制。对制版而言,二值黑白最简单、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对印刷结果的要求描述,所谓“白纸黑字”是也。二值黑白最清楚地描述了印刷需要的极致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制版潜力,颜色最均匀,最锐利,最容易被感知。除此之外没有更准确的描述了。使用单一黑色,对于制版和用墨都最直接。从制版上看,黑白二值无需分色,可直接准确地得到影像信息并转移到PS版上;从印制来看,黑白用墨最简,如为四色,往往会因色匀度和相互对比的关系,调整而致整体淡化,对黑白二值图像则无此忧。当然,任何印刷都不可能得到绝对的黑白色,但是现代印刷技术应当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理论黑白之极致。
和现代大机器印刷不同,古代都是手工“刷印”。手动操作,最不容易保证颜色黑度均匀、准确与全页面一致(况且还得加上越千年保存中产生的各种变质)。再者,对于现代成像技术而言,所有黑色都是理论上的,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扫描所能达到的色纯度往往会因各种情况而大打折扣。现代印刷技术条件下翻印古籍,首先就要求对页面色彩绝对准确(数字化)的描述。转黑白的本质就是求得页面颜色的一致纯黑。如为彩色,尽管人们用肉眼的确无法发现页面中羼杂的非黑颜色,但是作为数字化控制来说,达不到极致的黑白二值,在印刷制版的表现上也就难免缺陷。
要想印品上档次,印前工作必须做到最好。有些人或许不明白:为什么转成黑白图像后原图质量就直线降低?其实原因就是它当初手工“刷印”的结果。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压力、墨色等本就不甚好,手工处理操作,用力不匀,必然造成色块不实。黑色笔画中羼杂着无数非黑脏点并在底灰里“悄然隐形”。转成黑白二值颜色后,这些非黑色脏点暴露出来。无论底灰如何起到遮掩作用,都不可能消除掉原图黑度的不均匀。彩色模式令突出的锯齿被底灰所掩饰,实际上是牺牲了图像的色彩锐度,令图像的可识别性或鲜明的对比度“糊化”,把问题留给了以后。
我们都知道,不当处理图像会使图像质量降低,可是降在了哪里?不是对图像的物理性破坏(如误抹等),而是一:图形的锐度降低(尖角变圆),二:色彩锐度降低(原来色差分明的地方变模糊)。而两种锐度降低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极而言之会致整个图像糊涂一片。我们处理图像,目的不仅仅是要“看上去很美”,更要通过软件分析,达到科学严谨,一般情况下需要提高锐度。过往我们只觉得锯齿难看,实际上锯齿说明了图像的清晰度和锐度提高(黑白二值乃是色彩锐度的极致)。若要想消除锯齿,应当正面采取消齿、平滑图像边缘的动作,而不应当退回到原来模模糊糊。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对古籍的任何动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古籍原貌,结果只能有两种,一种是在原作基础上提高了原作的清晰度,另一种则是加重了原作的模糊状态——你要哪个?
我们根据现代印品的一般经验认为,正常情况下原著都是清晰的,只是经过多年不良环境存放,使原著纸面产生了颜色(灰黄),而实际情况却是,原著本身由于手工印刷,刷印不实,所以本就不清晰。多年存放造成纸面颜色变深,降低了影像色彩锐度(天然的锐度退化),反而客观上起到了掩盖原著脏点和黑度不匀的作用。因此,今天翻印该书,所得影像并非越接近原著就越清晰。
去底灰是还原原图像的必然要求,如果利用底灰遮盖或模糊掉原著的脏点,是之谓掩耳盗铃。尽管这样做确乎可以达到欺骗视觉的作用,却不是科学解决方式。试问,留着这些脏有什么用呢?如果想用底灰(黄)以做旧(或显得旧)的话,也应在去原底灰(黄)后铺黄实现。或许有人会说,我这样一举两得。一下子达到了两个目的,结果却是把问题留给了后代。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代人,等于没做任何有价值的事,只是凑合,不足取。我们这一代要做的工作要达到我们这一代的成就。
很显然,这里有一个选择问题。无论翻印什么都要面临某种损失,更何况古籍。要么是图像锐度的损失(“次真迹一等”),要么是真实性的损失(“变真迹一等”或曰“锐真迹一等”)。尽管这两种变化都是微量,但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次真迹一等”的照本宣科,由于不存在“变真迹一等”或“锐真迹一等”的工具或技术,无法在保真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工作。现在情况是我们有了这样做的工具也有了这样做的技术,所以说“字库级古籍翻印”是古籍翻印的另一种选择。关键是这种选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带来了精品,带来了字库,带来了校勘,带来了标点符号和版式。ttf字库属于是编码索引的矢量图形。那么,作为矢量图,和位图相比,在古籍翻印工作中,孰优孰略,又是怎样的一个技术过程?原理又是什么呢?
对原著扫描后制作字库翻印古籍的特点是,按照古籍内容的最小可分割单位进行分割和制作。古籍最小可分割单位当然是字!而位图却以像素为单位。很显然,字库有含义(勾勒形成的笔画),而像素无含义(谁都无法说明哪一个像素点有什么意义)。像素级别的制作,无法区分文字与背景。当然,如果技巧够高,可以将黑色图像从背景中提出来。而所谓矢量化处理的意思也是将页面黑白化。不过,无论图像技巧多高明也不大可能在盲视状态下多页制作(即不能在PS里写一个Action就能高质量地处理好所有扫描图),无论如何,要想精密制作,都必须有人工介入。这个工作几乎相当于传统古代翻印处理中的“描润”。在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光边”(实际上这一步的手工(软件+鼠标操控)处理,恐怕还不如直接手工“描润”更方便)。当然,具体操作过程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但都是同一目的:光边(令字符边缘光顺)。如果你这一步真做好了,离制作成为字库近在咫尺(就差一步:转为ttf)。为什么要做光边?道理也很简单,因为ttf不可能也不应当为脏点编码,要想干净直观地为字符编码,就得先打扫干净图像。
在ttf扫描生成字库时,有一个技术细节值得关注,即ttf的矢量区域生成,最小不得小于8连域(何谓“八连域”?见图示),如果小于8连域,ttf将无法实现跟踪。特别情况,如连线区域或其他尽管像素连接超8个却不成团状区域,在ttf扫描时也会被“舍弃”。何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ttf对这些像素的集合状态无法正常表达。如图所示,由于跟踪矢量图无间隙,围成区大小无法正确表达,因而必须删除,这是ttf扫描需要“最小删除”的原因。其实,即便某点是标准8连域状态,计算处理在em方阵中的给定大小也是件麻烦事。往往会造成比例失调(即不容易给准),给出的形状也成问题:是正方的呢?还圆的?从算法上说,应给出方形,但作为字体应用,往往不可能是正方的,况且使用者对于这种极小的点也不可能有预定要求。说明白一点,这种独立像素点更可能是不需要的“脏点”,所以,还不如事先要求定义“跳过”比较合适。当然,对于跟踪的区块处理或许还可以进行,可当遇到单像素宽度的空心形状区域的处理就更加困扰了。也许有人会说,那就沿着像素的外延的边际进行啊,情况还是一样:不好判断。如图,跟了外边,内边不要了吗?综上所述一句话,做字库时的矢量跟踪,必然要求图像在一定大小的区域块内被强制黑白(即强制舍弃一定级别的单独色团块,这在客观上起到了扫除脏点的作用)。
位图转矢,矢量图在细节处理上会对位图进行各种取舍、过滤、重新描绘,恰恰是矢量图对位图进行的这种天然“改判”,对中文古籍翻印而言,好处可谓不可多得:1,通过这种技术选择,从根本上杜绝了各种脏点表达的可能性。2,通过这种选择,要求操作人员对图像的处理更加肯定和明确,令色彩明度和型状锐度达到极致。
对翻印而言,位图最大的缺点是对字符边缘描述无感(无描述或曰整图对待)。位图是像素级的描述。无论字符边缘平滑还是毛糙,对位图都没有区别,表达出来后给人们的可观察性也没有区别,而这对矢量图来说却根本不同。曲线的描述样式(直的、弯的)表现更不一样(据此亦可以明确提示观察者)。对字库中的字符图像而言,图像的意义在于笔画的表达。而这对位图像素而言,既无法说明,也无法表述。当对一个底灰(黄)严重的页面削灰后,字符露出状态或许就是边缘毛糙,但却非翻印之所需。翻印需要什么?黑白边缘肯定、明确、平滑的表达。这却正是矢量图形的表述特点。
位图不可以“区域块内强制黑白”吗?也不尽然,看怎样处理。从现在图像的处理技术来看,用PS,二值化后,转选区,羽化,从而得到“区域块内强制黑白”的效果。应当看到,这样处理后,如果将“选区转为曲线”,所得的图像就是一幅矢量化的和ttf文字拼合后一模一样的图。需要说明的是,既然这样处理得到了一个和ttf等同效果的好图,那么其实你就已经得到ttf了,你完全应当再推进一步,得到ttf,从而形成二次价值。
说了这么多,这里面我们似乎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在无数字技术的时代,影印的技术性是通过翻拍冲洗过程达成和实现的,而这一阶段技术手段的细节并已不为人所知。实际上在这一阶段的技术过程也蛮有意思的。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或许还能记得暗室中装载着各色成像要求的瓶瓶罐罐。其中,我们现在仍在做的“提亮”、“加大反差”等等,那时靠的都是人们处理经验结合各种操作技巧(水平高者未必比现在差哟!那么多珂罗版的影印精品即证)。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影像技术的模拟化阶段。当然,现在都数字化了,技术过程都通过软件完成,且可回溯。
传统影印的特性是位图翻印,翻拍后制版印刷。这种方式翻印具有独到的特性是自然灰度。因为当初没有数字技术,一切灰度处理都是在翻拍冲洗技术中完成。所以底本上的各种问题会在某种程度上模糊掉。就好比用模拟技术翻印录音带,迭代几遍后失真是一个道理。
影印的优点是:1,操作简单;无论什么(古籍、书法、碑帖、印痕),扫描(或翻拍)后即可付梓,无论扫描的好坏,有影即可(发明影印之初,尝有对“糊涂版”古籍影印,真可谓一塌糊涂、不知所云,却恰恰表现了位图不挑表现对象的特点,若用字库则绝对不可能实现,影印完全没问题);2,还原内容上最接近翻印对象;3,可少处理甚至免处理;4,色彩真实,如果需要,影像可彩印,实际情况是,彩印较之单色印更接近实际(因为实际任何对象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单色)。
缺点:1,难上精美;2,无法复用;3,无法提高;4,因技术门槛低,太多拆烂乌。
转入计算机时代,翻印技术也应当融进来,而不应一直用已用了二三百年的老技术。实际情况证明,老技术没什么发展。在计算机介入下,影印技术也应当技术升级。计算机技术介入中文古籍翻印技术的高级阶段是字库级翻印。字库有着自己的特点(优缺点):
字库优点:1,精致、精确;2,能够达到精美;3,索引标记,可复用;4,方便更深程度地优化;
字库缺点:1,对处理过程较位图要求高;2,操作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3,还要懂一点书法艺术;
同样的,计算机技术对古籍翻印的技术升级,在制版印刷阶段,矢量图与位图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差别:位图在制版时,如图所示,同样的字符图形,在点阵16、48、256分辨率的解析下,所形成的位图清晰度大不相同,不过这种可变分辨率只用于处理矢量转位图。位图分辨率一旦确定便无法更改。
这些解析度在制版时如何体现?制作印版时,将数字图像转移到PS版上使用的是激光印字机。激光印字机的光点密度从300点/每英寸进步到现在的5000点/每英寸,将来还会提得更高。越高的分辨率,对图像解析度也越高。越高的解析度,在解析矢量图的时候,无疑越高越清晰,但解析位图时,位图的缺陷就显露无疑。因为位图像素大小是固定的,不可更改。激光印字机的解析度越高,对位图像素点的刻画越清晰,也就越能显露出位图像素的锯齿状态,当然,如果位图超级大,核算到单个像素上的解析点相对减少,这个劣势并不严重。不过无论如何都不能跟矢量图比,无论激光印字机密度有多高,越高越好,越高越细腻。
彩色位图,因色位深浅对黑度有影响,不可能直接转为矢量格式,也就是说,只要是彩色模式,就必然清晰度有限,在此就不多说了。同为黑白影像,在制版上,矢量图与二值位图在色彩上等值,在边缘描述上有点差距。如果你位图如果足够大(高密度大图),实际结果与矢量图基本相同。再不济,也能转矢量格式付梓。可问题是:你都处理得这么细了,难不成翻印完毕就结束?所有劳动都一次性消费over?既达到了字库级清晰度,何不再加把劲,把这些字符图像转成字库,使其进而用于所有文档抑或出售、版权交易等等?实际上当图像处理达到这一步,转换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所得却比举手之劳的付出高得多。它给你的盈利模式又打开了一扇门。你或许可以在书后加一句:“本书字体提供对外排版服务”也未可知。实际情况是,一般做古籍的,只知道古籍的字好看,书一本接一本地做,却并不知晓其中字体的重要与珍贵以及怎样提取、制作、应用、销售或提供服务。形象地说,古籍的字体好比是个金矿,你将矿脉清理好,杂草顽石也整干净,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却就此丢手不要了,可惜可惜!古籍字库制作与使用技术详论见另文。
古籍的字库级翻印,其质量高于影印、优于影印。其质量如此不同于影印,以至于一般影印翻印无法与之匹敌。所以古籍的字库级翻印可成为高档古籍翻印的一种标志。
缩印是近年以来古籍界常用的古籍翻印的排版手段。影印的缩印,较之字库翻印,越小,清晰度方面两者之间越接近。但越小恐怕也越不易读,只当备查资料罢了。不过,如为彩印的话,缩印较之二值单色稿的质量降低就要严重多了。
数字化是古籍的未来。不能想象过30年后还以纸张翻印来为古籍续命。古籍原著最后归宿必然是网上的影像。或早或晚,古籍的一般性纸本出版会归结到订购的方式,即,无论谁需要,通过网络,向有数字化版本的出版社订购一份,而出版社则根据你订货,收费后通过网络打印、装订好后邮给你。当然,档次不很高,但足够用了。要想高档次的,可以订购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的高级字库级翻印本。那么,我们现在古籍翻印在干什么?生产垃圾么?
说到我们这一朝这一代,大家总是自视颇高的,对吧?那么我们今天的工作一定要对得起未来,要让未来的人看到我们今天的工作心存赞赏,而不是鄙夷。正所谓“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我们总不应当落个“粗大明”的名声吧?我们可是掌握着数字化技术的新一代啊!怎样做?字体。核心还是字体。无论过多少年,只要人类还需要文字,就永远需要的文字载体:字。只要想看书,就必然需要字的表现:字体。把古籍中的字体提出来,深入加工,形成可用于任何书籍(当然要书法状态表达)的字库,这应是我们这代人传承古籍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