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翻印,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字库级’古籍翻印”?   古籍刻本的字库级翻印  字库级古籍翻印的优点  让现代科技为中国传统文化服务  字库影印无需打字,清晰度超影印,原理  古籍字库级翻印优于影印技术详解  当代古籍翻印技术  已有影印,为何还要搞“字库级翻印”?

 

 

    现在的古籍翻印不是挺好吗?为什么又要搞字库级的古籍翻印?它和普通影印的区别有那么大吗?字库翻印古籍的意义是什么?
    通常的回答有采用字库翻印古籍有提高印制清晰度,降低成本等等,除此之外,这里主要谈谈其他方面。最直观的区别,影印可以将任何细微之处都印出来,所谓“毫发不爽”者是也,字库则以字符为中心(以字符为中心当然就是以阅读为中心,而不是以保真为中心了),将任何脏点、乱线、区块等等尽数删除,也只能这样才能做到版面清新,所谓“以字符为中心,以阅读为中心”是也。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印刷技术突飞猛进,那么我们对古籍翻印是不是还得停留在影印的老阶段?是不是需要进步?怎样跟上数字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应当看到,能够和现代化印刷技术严密契合的,如果是文字部分,以黑白为主要表达意向,那么还得是计算机字库,无论从效果、使用、数字化等等方面都领先于影印。
    再说古籍字体。应当看到,古籍中的字体再好、再美、再动人,其精致程度也比不上现代字体,道理不在这细说了。但是如果你看古籍不是只看一本,而是看“一片”(阅读量大,阅读丰富),少则十数本,多则几十本,那么你通篇翻过去,一本一字体,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给,不由你不叹服!也不由你不想细细欣赏一下这些书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古籍丰富的字体和图书馆效应、图书采集、大批量阅读相契合。现在我们看书,尽管书印得石分晶美,但书中几乎都是用的是宋体字,说实话,有点审美疲劳,甚至说令人作呕也不为过。当然,现代印品,字库数量质量的关系,也不可能有多少种,宋楷黑仿圆隶而已,且圆隶一般还不大会做正文字体。试想古人出版,只能手书,找写家、找刻家,暗中祈祷,定睛一看,做出来的字体或许是新的(刻本前期,没有统一操作经验之时),可是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要求,信息传播特性所致,文字也都趋于一致(颜体演变的宋体、欧体演变的仿宋)
    自从有影印以来,翻印皆唯影印马首是瞻,回头细品一下影印历史,我们会发现,影印鲜能达到“精美艺术品”级别,何也?原著本身就有问题。
    细研究一下,这种问题分布于古籍雕版的各个环节。
    首先是书写。雕版制版先要写好,覆于木板上(为何木板?易得易雕),现在普遍认为当时人们的书法水平较之现今要高。但是无论如何书法毕竟是手工操作,与人的兴致、身体、熟练等密切相关。再好也是带有随意性的作品,和现在人们对字库的精雕细琢,算不得精品。所谓行气者,本来就是一种只是在手工书法过程中对错觉或实际本就有错的调谐技巧。
    其次是印制,由于古代印刷技术低劣,致使本来不很精美的底本也得不到完美再现,不必举例说明,印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我们今天捧在手上心生鄙夷。何以此说?几种问题:1,变形,从外框到文字;2,字形残缺;3,墨色不匀;4,墨色不黑;5,笔画残缺;6,刻制问题等等。
    我们一般认为,有鉴于当初的雕版原稿产生于那样一个社会生活普遍重视书法艺术的年代,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当时的书法水平也应当高于现在,但是雕工毕竟比不了机器,光写得好有什么用啊?雕得乱七八糟也没用,所以大多数还是能粗看,不能细看,细看没法看,甚至说笔意尽失,书法变味也不为过。
    我们一直认为,唐代的书法是碑刻,宋代书法是刻本,粗大明,清代是活字印刷。
    总的来说,我们对待刻本似乎总有一种希望其“二次辉煌”的期许。一次辉煌是唐的碑版。说实话唐及唐代以前几朝碑版数量巨大,真正好的也不在多。当然,找过N多遍了,好的也都认祖归宗了,没了,但是人们心里或许总有一种期许,一种愿望,这个恐怕是人之常情,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愿望归愿望,现实是现实,

我总的观点是,尽管雕版书中有书法,但历来的观点,书法艺术精华不在这。古代雕版,从总体来说,并未达到上佳状态,在书法价值上也无法和以唐为首的碑版相媲美,其在中国书法上的地位应当是属于“次经典一等”的出版品,从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论,较之活字印刷要强太多了,但是原本的写本应当是现今人们达不到的,其对人们在信息传播上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这个作用在今天看来应当属于美术字一流,但是雕版书中鲜有精品,这一点源于雕版制作本身的技术局限,但是这样量大面广的雕版出版,只有中国才有,是世界印刷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无论是从书法艺术、制作艺术等方面都值得挖掘推崇,毕竟我们今天已经达不到了。
    我们今天怎样才能得到最佳的底本?再行手工书写不行了,无论是成本还是水平都打不到了。那么我们今天有今天的办法。我的办法就是通过古籍的翻制,得到字体,再行根据字体的特点,用数字化的办法再造字体,根据原著的书法的雕版图书样貌得出加工好的古籍字体,一则可以直接使用,二者可以用于其他,三者可以产生新的活字字体。

 

    说实话,要想达到精美有多种方法,例如精美化,可以采用描润的方法,令原著质量得以复达最高精细程度。能不能达到?当然可以。但是做字库的目的在于既能在原有基础上对原著进行恢复、翻印,做到精美化、清晰化,又可以比较省时、省事,处理起来不过分繁难,免错、免校。应当看到古籍流传情况多种多样,保存价值也是多种多样,交错之中往往各种情况都有,个别恰如其分要这样处理的相当存在。这也是字库级翻印存在的必然。
这之中要分出来的是,高档版本高档保存翻印的,也要区分出来抵挡保存抵挡质量却需要提高档次者。
应当看到,古籍中很多都已经破损,甚至不堪也不在少数。直接拿过来翻印,渐成邋遢版,遑言市场价值。
特有希望直接拿过来就到精美的,更需要深化处理,只有字库级能达到精美。
其他同等,唯独做字库与影印之区别,版面为之一清新。

譬如,和二玄社的影印相比,一般都有很大差距。当然,二玄社印技高超,源于1,底本质量超好;2,又肯花钱,常人难以企及。说实话,二玄社必定是在日本的,何以此言?因为小日本对于汉文化的态度,只能是“敬仰”。唯其敬仰,所以它对汉文化完全照搬,不可能想什么进一步的动作。我们既想要达到二玄社水平翻印古籍,又一不要在印刷上花那么多钱,二还得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
这个绝技是什么呢?是跟在二玄社的“小西六”(日产高档印刷机)后边N多色的模仿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呢?应当是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方法。我以为就是要在印本的底本上下下功夫。要精致,而不是打着“再造善本”幌子,粗制滥造。
这之中缺少了一点什么呢?我认为是古代雕版制作的精细精神。从影印角度来看,实际上要想达到高级的印刷状态,首先得做到“技术前出”,即越接近原稿的技术操作越重要。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原著的扫描或翻拍。
说,影印的前期制作能不能达到字库级别呢?当然完全可以,否则字库又从何而来?只有底图做得好,才能后续做字库。实际上字库是对底图的一种提高,是一种进步。何以此言?道理很简单,因为字库可以复用,而底图是无法复用的。
当用到字库的复用技术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字库有字库的问题。
首先是字符样式不整。古籍是书法,书法不为做字库,后续使用中,乱序之后,必然字符有些七扭八歪的,因为原著的随意性很强。怎么办?需要封装重整。很明显,如果重新封装的话,对于原著也有着提高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会仅局限于复用。
其次是缺字。只要缺字,就妨碍复用。怎样克服?只能是造字。怎样造字?拼字是也。《朱信造字》是应用之一。当然,现在的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拼字工具。但,这些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高档技工的人工介入。而这种高档技工必须兼具技术专家和艺术家等多种技能于一身,这种人还真不容易找。
说了这么多,你发现没有,在对古籍字体的讨论中,我们不知不觉从对古籍原版字体的应用要求谈到了古籍复用更具体的问题。我们这已经是站在新的技术起点之上的一种新要求。